28
地方性知识与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社会学院副教授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5-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知识创新的根本原则和方向。以此为指引,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要从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围绕中国社会面临的具体问题,展开深入探索。

  地方性知识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关注知识生成的特定历史情境、社会生活和体验认知,具体到方法论上,主张立足社会生活实践设身处地开展调查和深描,而不是依据抽象的一般原理去分析诠释问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制度体系,积淀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蔚为大观的地方性知识。自社会学传入中国以来,诸多社会学研究者就以地方性知识为媒介,连接起中国社会生活与中国社会学知识系统之两端,推进社会学本土化进程。在新时代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应重视地方性知识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对地方性知识的发掘和研究。

  首先,地方性知识能够为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基本素材。地方性知识是对特定社会场景、生活实践及其体验认知的概括和表达,是知识系统的原初生长点,是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素材来源和问题来源。从文明形态的多样性这一角度看,中国本土的地方性知识首先是一种文明形态和知识样态,地方性知识在被发现和整理、研究之前,实际上就作为自然朴素的文明形态而存在,这些素材及蕴含其中的相关问题,正是知识创新的起点。甚至可以说,离开地方性知识,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将成为空中楼阁。具体而言,中国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形式、乡土社会的关系协调形式、宗族庙宇的组织形态,以及农场、牧区、城市单位社区等的社会生活仪典,各民族的节日庆典,城乡融合、社会流动等模式样态,都能够为中国社会学的独立叙事和表达提供广泛素材,并塑造知识话语下的问题意识。对这些素材及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是树立自主话语权、创造本土社会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和支点,是中国社会学研究本土社会并表达自我、彰显自我的重要载体和智识资源。我们应重视和加强对地方性知识素材的收集和整理,不断发掘这些原始的、鲜活的素材,激发创新意识,激活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巨大潜能。

  其次,地方性知识能够为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独特概念。概念是知识的细胞和基本分析单位,概念、概念体系和知识系统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核心组成部分,每种独特的知识体系都是由独特的概念不断推演建构而成的。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原创性的概念将中国经验总结、提升为中国理论。同样,建构中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也要重视提炼和总结能够精准体现中国社会特点的概念、范畴,进而建构起话语体系、知识体系。例如,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就是一个准确表达中国传统社会特点的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概念。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为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这个网络关系以个人为中心向外逐级推演,愈推愈远,就像一颗石子丢入湖中在水面上所产生的一圈圈的波纹一样,他将这种关系状态概括为“差序格局”。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表现出来的这种“差序格局”状态,与在西方社会中表现出来的“团体格局”状态具有显著差异。类似“差序格局”这样的标志性概念,对于形成中国社会学特有的解释和理论范式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社会位育、家文化、乡土社会、礼俗社会、村社共同体以及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提出的社会转型、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概念,都极大丰富了中国社会学知识的概念体系。

  最后,地方性知识能够为建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丰富场景。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必将给中国社会学的知识建构提供广阔空间。只有立足中国社会实践,充分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民情、道德风尚、区域社会发展模式及发展动力等各个维度,才能全方位地认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地区依据自身特点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样态。例如,江苏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地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在数字乡村发展背景下出现的以数字化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寿光实践等,都为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和主题,孕育了基于中国经验的“内发理论”。陆学艺倡导的“百村调查”,关注处于急剧变化中的乡村发展,丰富了新时期社会学研究的主题。当前,蓬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还在不断提出大量亟待进一步解答的问题,给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出了新要求。社会学者应善于从地方性传统中挖掘主题元素、从地方性实践中开辟研究场域,立足体现特殊性、差异性、情境性的地方性知识,建构能够解释中国现象、表达中国逻辑、具有中国气派、体现中国风格的独立自主的社会学知识体系,为更好认识中国社会结构变化的趋势和特征,更好解释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提升中国社会学的国际话语权和全球影响力奠定坚实基础。

点击数: 收藏本页

学院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马安镇新乐路 邮编:516057

招生办电话:0752-3619806、3619808;就业办电话:0752-3619121、3256789

粤ICP备14003975号-7    备案信息查询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