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电影《大象》分析
作者:叶丽霞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05-16
电影《大象》的导演是美国为数不多的独立制片导演,他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并且他的大多数作品都与残酷的青春有关。


       格斯.范.桑特是为数不多在同一届的戛纳电影节上同时获得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的。所以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大象》一片在艺术成就上的杰出表现。同时也是对在好莱坞体制中坚持自己艺术风格与独立的探索精神的最高肯定。他一直游走在主流与边缘之间,前期作品多以边缘化的年轻人为主,同时他也拍出了比较大众化的电影并且还得到过奥斯卡的肯定。但即使是在主流的电影中他的主人公依然沿袭了孤独另类的特性。


       《大象》的故事来源于一场真实的校园枪击案,导演用平静客观的情绪来对整个事件做了一次简单的描白式的展现。既没有直接的戏剧冲突与明显的起程转合,整部影片始终带着一种惊人的平静,即使在凶杀过程中无论从杀戮者还是镜头都格外冷静,使得整个事件更加冷酷与让人窒息。影片从不同角度通过多个人物日常简单的生活细节,串联起普通的一天一所普通美国中学生的普通生活,而这一切普通却在突然之间被血腥的近乎屠杀式的枪击所结束。

 

电影《大象》剧照

电影《大象》剧照


       导演从头到尾没有抒发任何个人的情绪与感想,甚至对凶手的表现上也带着异常冷静客观的态度,没有突显任何杀人动机,没有任何在杀戮过程中的戏剧化冲突与改变。这可能与片名有关系,导演在解释片名的时候说了两个意思,首先引用一个印度的寓言,既盲人摸象,盲人看不到,而象大到不能用手就摸出它的全部,所以意思在于没有人可以看见事情所有的真相与全部意义。而另一个解释也是一个寓言,既与象共处一室却不知道它的存在,大象很大,当与大象共处一室时,你不可能看不到它的存在,而人们还是装作没有看见大象,安然的与之共处,似乎只要自己认为它不存在就没有大象。我觉得导演取这个片名两层意思都有,就电影本身来讲,无论是拍摄手法还是表达的意思都在诠释盲人摸象的道理,不同的片段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状态,而你不是凶手本人你没有办法去了解到他的动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不能去改变或替代他人的想法。而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评价都只看见了事情的一方面,我们对所有事物都存在先天性的歧视与偏见。


       而第二层意思则是我们成人世界的人在面对青少年犯罪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以我们的标准去看,常常忽略了很多问题的实质,我们所有人认为社会是好的或者宁愿去想象人性是好的,并不证明它真的就好了,也许恶的种子正在人们看不见或不愿去看见的地方滋长,这是所谓的大象理论。他提醒我们不能再忽视青年的心理问题与成长中遇到的迷茫与困惑,这集中表现在电影的主人公为什么行凶的动机上,电影虽然没有点明他们为什么行凶,但我们能从冷静的镜头中看到他们的孤独,迷茫甚至对生活的一种麻木状态。而身边人的歧视与疏离(包括同学,老师与家长)也许是他们放弃希望的原因。影片中有一个细节让人为之感慨,两个少年在展开杀戮前一起洗澡,其中一个告诉另一个他还没吻过人,于是另一个轻轻的吻了他,没有多少语言甚至没有多少镜头的转换,但这一吻让人心酸,他们是杀人魔鬼但他们也是人,在杀害别人之前他们有这样人性化的反应,只是这样本来美好的青春情素被扭曲被异化,孤独从影片开始时那片飘动浮云的阴冷天空就一直笼罩着整部影片,让人感觉到一种残酷的美


       《大象》的基本人物设置是以两个凶手来划定的,而其他角色在影片中从出场时间来看几乎一样,所以也可以说整部影片几乎没有主角都是配角,这与影片片段式交错组接的风格一致而且突显出其客观性。


       按照导演的说法所有的演员都是找的群众演员,在当地高中找的,每个演员的表演极其自然,没有任何做作与胆怯,如同真实的生活常态的展示,导演在演员的调度上也很难到位,因为要不同的角度重复两三次,而演员在移动镜头中的走味甚至表情都要达到一致同时传达信息,这是很难的。


       而扮演凶手的演员找得很好,性格上有点孤僻,秀气的脸与眼神中暗藏的杀气象呼应,让人感觉到一种与以往对待杀人凶手不一样的复杂心理。在杀人细节的处理上,其中一个杀手在观众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另一个同伙也杀掉,而在杀戮过程中出现一个黑人本来有逃脱机会的但他返回想看到底出了什么事,这个类似以往好莱钨电影中英雄人物的设置,让观众认定他也许会在这场屠杀中起到什么重要作用时,他却在不久后就直接被杀掉,这让看惯传统电影的观众很是难受。而影片结束时,凶手发现了藏在冷藏室的一对情侣,他用点兵点将的方法来决定杀谁,然后一声枪响,影片结束,这一切的人物设置与演员的表演都干净利落,真实得可怕,而这真实也反映出残酷的人性,不需要过多的表演已经能深深的震撼观众。


       这不是一部靠表演的电影,但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极其符合这个电影的特质,是组成整个电影效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影片镜头干净色调偏冷,但色彩还原度很高,色彩识别很明显但不亮,色温一直保持在一种基调上,整个影片运用斯坦尼康拍摄大量移动镜头尤其是前半部对每个人物的跟拍,拍摄时焦点一般对准跟踪拍摄的移动主体,虚掉周围的环境,对人物是一种突出,加上几乎几分钟的长镜头,让观众有种压抑感但又被平静与冷漠所掩盖,制造出一种让人窒息的视觉效果。有几处运用升格镜头,表现出人物心理的一些变化与事情交叉点的提示。还有一处凶手弹钢琴时的一个缓慢旋转镜头,也给人一种窒息感,其中还有些固定镜头或手持拍摄镜头,多为交代人物与剧情,而整个影片最突出的就是它的移动短焦镜头与三段固定的天空空镜头。


       艺术电影的意义就在于给我们一个不同思考的方式。面对这样的校园枪击案我们可以拍成一部紧张而刺激的犯罪枪战片,甚至把结局改掉,有勇敢强悍的学生反击干掉了凶手拯救了更多的学生免于杀生之祸。而导演却在这样一个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里传达了一种客观冷静的视角,不仅用不同性格的人物体现出美国学校中各种青年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对潜藏在人性深处的所谓原罪有一个深刻的反省,它不是我们在一定情况下或制造出一定冲突矛盾后才会出现的,它也许在平时不经意的言语或行为就能导致一个脆弱灵魂自尊的破裂,而人格在孤独的情势下必然会发展成一种极端的行为表现,用一种毁灭式的外在发泄来完成



       《大象》看后有一种长时间围绕但并不强烈的的忧愁,这是他的影象风格造成的更是它激起了我们对残酷青春的担忧。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期的叛逆与迷茫,我们应该向成年社会寻求帮助吗?但它们完全不懂我们,并且在平等的外衣下是成人世界强加给我们的各种做人的规则与束缚,也许电影中的枪击案是对所有成人社会的一次警告一次极端的示威。在没有任何激烈冲突下人依然可以做出杀掉同类这样的非理性行为,这是对人基本原则的挑战但也是对自我迷茫的释放。


       那头我们看完整个影片都一直没出现的大象,其实一直压在我们胸口,让我们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的社会并不完整,我们的人性也并我完美。

 

       心理学看点:电影以一种难以想象的时间-空间语言挑战了传统电影的现实主义,从这个角度,讨论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一个哲学层面,对一件已经发生的事实,时间已经过去,以回忆和和判断建立的感知体系能够还原事实本身吗?从现象出发如何抵达真相?经验事实是否就是事物的本质?电影的艺术虚构性与现实的真实性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题域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开始一直到德勒兹的“影像-时间理论”似乎一直在延伸,加斯想我们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任何理性,无论是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还是纯粹的理论/话语推导,在现象的丛林中是多么盲目和无知。他说,“我就像哥仑布,我对一切将一无所知”,也许正像《疾走罗拉》的开场白那样,“电影只进行90分钟,剩下的都是理论了!”

点击数: 收藏本页

学院地址: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马安镇新乐路 邮编:516057

招生办电话:0752-3619806、3619808;就业办电话:0752-3619121、3256789

粤ICP备14003975号-7    备案信息查询

Baidu
sogou